他真的改变了中国吗

——读《他改变了中国》有感

本文是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期中读书报告。

我以前就很想读一下《他改变了中国》了,正好借近现代史课程要写读书报告的契机,简单地阅读了这本书,顺带做一些自己的评论。这本传记记叙的江泽民的故事,离今天不算遥远,甚至对于现在参加工作的人来说是否算是「历史」都要打上一个问号;但他当政的时代我尚未记事,江泽民对我来说只是历史。

《他改变了中国》由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著成,描述了江泽民从出生到退休期间的个人生平,同时反映了期间中国社会的一些情况以及江泽民本人参与历史进程的过程。江是一位有争议的领导人,有的人认为他在任期间只是继承了前任邓小平的改革功绩,但此书中作者则主张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与毛和邓的功绩相提并论」,这种观点是令人眼前一亮。

江泽民出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成长于日军侵华的战火中,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在改革开放的早中期阶段担任了领导性的职务。书中认为,「从江泽民退休那天起,一个时代就载入了历史。」作者主张,江泽民的成就虽然不如毛泽东、邓小平的成就容易为人理解,但是他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创造出的一个不再有外国入侵、积贫积弱的切身体会的中国、一个能够摆脱过去的阴影而蓬勃发展的中国,是江泽民伟大的政治成就,可以说是江泽民「改变了中国」。

具体而言,书中结束语引述泰维斯的话指出,江「所处的执政环境比他的前任要复杂得多,他不再拥有建立在革命基础之上的权威。」书中认为,江与毛、邓不同的是,他开启了中国权力平稳交接的时代,使得任何一个领导人的辞世或退休不再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他更多地扮演了「首席执行官」的角色,开创了党内合作、党内民主的新局面。

此外,江泽民自政治风波以后走上中央政治舞台,他面对的是一个被国际社会视为「独裁国家」、遭受广泛而强烈制裁的外交状态,面对的是一个改革开放可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竞技状态。此外,他也经历了首次进入市场经济状态下的中国的通货膨胀,经历了美国对中国主权的肆无忌惮的践踏。在这样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局势下,他不仅稳定了社会局势,同时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不甘送入历史,为后续的社会稳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书中的这种观点,可以说明江泽民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但是用「改变了中国」这个词形容他,则有点过于夸张了。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胡耀邦的辞世都为这个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打击,而江泽民一方面阻止了个人权力的过度放大,一方面努力使得他的接班与他的退休实现了平滑过渡,毫无疑问地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与其说是江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不如说是毛等领导人缺乏对于权力平滑过渡的关注。

此外,中国社会在江的时代摆脱了过去的痛苦,没有因为通货膨胀、外交封闭而恢复过去的贫穷与孱弱,这可以说是江的成就,但我认为这不算是江对中国作出的改变。能够在危机中领导这个国家继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固然是困难的,这说明了江对社会运行的杰出调节能力,但是,这种成就更多地应该归因于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提出了解放生产力的主张,而江仅仅是贯彻了这种主张,同时继承了前十年的发展成就。我认为,江对于社会稳定的贡献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中国开展了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和江关系并不密切。

毛泽东在政治上解放了中国人民,邓小平在经济上解放了中国人民,但江泽民仅仅是把邓传承下来的「马车」开好,我认为这说不上是「改变了中国」。

此外,作为一本外国人撰写的人物传记,我本以为此书会给出一些外国人关于这位前领导人的有争议性的观点,但结果是令我十分失望的。一方面,前文已经提到,本书对于江如何「改变了中国」的论述过于苍白无力;另外一方面,本书又缺乏对于江有争议做法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他改变了中国》与其受到的广泛关注相比,并不算是一本好书。

可能是受到出版审查,以及它本身讨论的话题的敏感性(江尚且在世)的影响,书中关于江泽民的评论并不算多。此书基本都是以一种赞扬性的语调进行叙述,对于有争议的部分,虽有提及,但是笔墨不多,同时也没有任何批评的成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物传记的客观性或许要打一些折扣。本书题为《他改变了中国》,以一种积极的语气叙述江的生平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通篇采用这种语气,可能就适得其反。

例如,书中关于学生运动的文字,就体现了这种过度赞扬、绕开批评的态度。书中记述 1986 年上海学生运动时,说到「40 年前,他曾乐意扰乱腐败的、受外国控制的国民党中国的秩序,但在他看来,现在是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他决心要帮助他的国家取得成功。」书中还提到,江「将游行的学生定性为『头脑简单』,强调他们『根本就不像我们在 1946 年时那样。」这两处描写虽然表达了江认为学生们「触犯了他对于秩序的重要性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信念」的态度,但是却缺乏对于江如何理解他当初扰乱国民党政府中国秩序与现在反对学生扰乱新中国秩序的矛盾的理解,也缺乏作者本人关于这种矛盾的态度。这种问题给这本传记的可信度打上了一个问号。

此外,本书也缺乏恰当的内容筛选。书中几乎是事无巨细地描述了江从出生到退休的各项事件,特别是他在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的行动,甚至描述了他在晚宴上的饮食,但是同时又没有给出任何评论。我认为,历史著作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对一切发生的事件的叙述,而要有作者本身的筛选和观点。这本书的部分章节,甚至可以用「流水账」来形容,作为一本人物传记,我认为它是不合格的。

例如,书中记述江访问檀香山的时候,提及「席间,江品尝了烤至半熟的嫰牛排」。书中这样的记叙很多,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关系并不密切,同时,这样的记叙并没有伴有任何议论或者逻辑连接,着笔于这样的小处使得传记继续的节奏显得过于拖沓。这种缺陷,一方面使得传记所要突出的中心「他改变了中国」被冲淡了,另一方面也使得读者很容易失去阅读的兴趣。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曾多次中断阅读,与作者这样的记叙风格不无关联。

本书获得了特别的关注,可能与江本人在年轻学生中特殊的关注度有关。很多人都熟知一些江本人的轶事,如可以背诵《葛底斯堡演讲》、引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会弹夏威夷吉他、怒斥指责中央政府内定特首的香港记者等等内容。基于这样的对江个人的或是崇拜或是反讽,很多人将这本江的个人传记视为「红宝书」,但是很少有人真正阅读过这本书。阅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会对这本书过高的关注度与其内容的空乏之间的对比感到失望。

本书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见解,即江泽民「改变了中国」,但是书中对于这一观点的论证显得有些单薄无力,同时,书中批评性议论的缺乏与无关细节描述的冗余,也降低了这本书作为人物传记的价值。虽然本书有这样的一些缺点,但是它作为对江泽民从出生到退休的生活的一种全面描写,依然可以作为后世了解江泽民的生活、执政风格以及成就的一扇窗。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应当作为一种研究当代中国的资料看待,而不是作为一本包括了人物评价的个人传记,《他改变了中国》这一标题相对来说还是存在问题的。

Built with Hugo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