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死亡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一篇随笔

本文的引子写于阅读余华《第七天》之后,岁月与生命写于2015年6月24日、25日。

引子

语文课前演讲是推荐书,两个同学都推荐了余华的作品,一本是《活着》,另一本就是《第七天》。

因为晚上要补课,不想听数学课,于是下载了《第七天》打算上课看。看到作者和父亲的生活情境的时候我的眼泪决堤,但我却没有为其他情节流泪。也许还是不能承受亲情和岁月吧。

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岁月与生命

难以直面生命本身,或者说,生存和死亡。

无论多么粗制滥造的文字,凡是触及到岁月和死亡的,都能让我哭泣。看到这样的东西,我常常想到,当几十年的岁月如风飘过,当我面对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时候,我是怎样的心情。

我有梦想,有一定的能力,但是我并不清楚自己十几年、几十年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也许我会实现梦想,也许我会过着安稳的日子,也许我会一事无成。

比起岁月,更不了解的是死亡。不了解死亡,也就是不了解生命,或者说,意识。何为意识?意识如何产生?意识如何结束?结束的背后,是有还是无?

到目前,死亡是人类最不可回滚的变化。复活是人类几千年徒劳的尝试。

庄子“一死生”,基督教“天堂和地狱”,在我眼里,不是真正的看淡生死。以死亡之后的存在而建立的生死观固然存在积极一面,但是不是真正的豁达。如果死亡之后是虚无,那么如何保持乐观?因此,我拒绝“死后为有”的生死观,但是对于“死后为无”,我又不能豁达地看待死亡。

Built with Hugo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