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的现代意义

学校让写狗屁读后感,就随便编了一篇,放在这里备份,不要读下去。

我一直就对《大学》一类的传统书籍以及其中反映的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不是因为读文言文闹心,而是觉得专门去阅读这些东西没有意义。传统文化中的所谓「精华」其实早已成为全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对现代人来说,只要具备对同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观察,就能够提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例如,《大学》中提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的终身学习的观点,学习和接受这样的观点并不需要去专门了解传统文学。因此,对非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来说,阅读传统文化作品、了解传统文化对现实没有指导意义。

但是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传统作品、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正是因为有了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才能发展出以后的现代哲学;正是因为《大学》里的「致知在格物」,才有了后来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正是因为「与国人交,止于信 」的铺垫,才有了现在社会倡导「诚信」价值观的局面。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类文明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被人民吸收传唱,被人类代代相传。如果没有这样的纪录,在代和代之间形成「礼」的断层,人类文明关于道德和普遍价值的理解,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具体地展开一下,《大学》中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句话是说想要了解知识,就要去接触物体,彻底地了解它的原理。一方面,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去了解世间万物所发展的原理,就要亲自去接触、去研究,继而学到相关的知识。另外一方面,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去验证一个理论是否成立,最好的手段就是去实践。

在现代社会中,研究事物来了解知识,成为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例如,富兰克林研究雷电,开创了电气研究;牛顿从苹果落到地上开始,了解了万有引力定律;约翰·斯特拉斯和威廉·拉姆齐研究大气成分,不放过微小的差别,最终发现了氩。

现在社会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也被广泛接受为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物理学、化学都会采用实验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药品在上市之前,也要接受多轮临床试验;在我国,先部分试点、再全国推行的流程,也成为了改革的必要手段。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学习「格物致知」的精神,积极「审问」、认真「笃行」,仔细地研究,严谨地求学,大胆地实践,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于2017年08月19日

Built with Hugo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