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于2014年10月15日第三节晚自习。此处有改动。
本文是为语文课演讲而作的,但是也是谈一下自己长期以来关于哲学的思考。
之前几位男同学说的都是自己,我来开一个脑洞。众所周知,哲学上有三个经典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今天所讨论的就是“我到哪里去”,当然这里只是一点自己的看法了。
所谓“到哪里去”,指的就是人的生命追求。我们必须知道向何而生,才能知道如何去生。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是向幸福而生;也有人认为,我们是向死而生;而我认为,我们是为了被社会肯定而生的,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不在乎是否被社会肯定,为了自己内心的愉悦而生。
什么是“被社会肯定”呢?我们平时谈的“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就是,因为这里的“好”是指向社会的认可的。国家动荡的年代,“听党话,跟党走”就是“好”;和平发展的年代,高薪稳定、投入少回报多就是“好”;风云变幻的年代,图谋改革、变轨迎新就是“好”。这里的“好”是得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或圈层主流价值观的赞许的,是得到周围人的普遍认可和羡慕的。这种生活目标的核心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普遍的心理。
那么什么又是“不在乎”呢?它某种程度上就是叛逆,我们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态度,不需要在乎周围人的目光,所谓“率性”大概就是这样。陶渊明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不在乎“高”“深”,而是在乎“仙”“龙”;陶渊明不在乎“五斗米”,而是在乎“折腰”,本来可以在官场有所作为而放弃为官去追求自身修养;这都生动地体现了“不在乎”。